2022 “丢失的日记”项目 – 作品设定笔记

一)关键问题:在科技加速生成的虚拟世界,听觉正在如何演进和塑造?我们以怎样的“人”的状态,重新聆听世界和面对自我?

在真实世界,声音作为生命体验和存在的重要部分,从出生到死亡,通过各种仪式,声音介入到人和自我和世界的关系。听觉文化是人们敞开自我,联结身体-自然-人造物,联结情感-意义-符号,通过聆听达到某种整体性/丰富性/联结性的重要方式。

随着技术发展,图像和视觉的中心化垄断了我们与世界交往的方式,人们的聆听能力在下降。虚拟世界通过完整的模拟和再造现实世界,实现了视觉景观的超级繁殖,人类感官的扩张。但是在其中,听觉又是怎样不断演进?声音环境被简化,丰富和有机性大大减弱了,意义丧失,这会如何影响人的自我感知和判断?新技术是否带来声音聆听和生产的新可能性?虚拟世界的听觉文化现在发展到怎样的状态?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生命体验?

在虚拟世界中,听觉对人们意味着什么?数字化/后人类状态的我们,如何用声音面对世界和自我的每一天?数字主体的感知是如何被重新建立的?有没有带来新的可能性?

二)创作概念:The Lost Journal 丢失的日记

1) 内容概览

这是一个丢失的笔记,一个人类学家田野笔记。这个笔记整理记载了虚拟世界物种如何重新塑造和应用声音巫术/仪式,来面对自我和世界。它是关于虚拟世界,声音和自我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新叙事。它详细记录了具体的声音,物件,话语,环境,传说等细节,以及记录者自己的想法(以诗句的形式)。它是富有情感的,也是理性的。经过解码编码,人类学家拆解其中的意义之网,理解人们的观念和行动,观察和重塑声音与世界和自我的关系。

数字虚拟世界的一切,经由我们切身进入,展开新的聆听和审视 (声音和视觉的重构)实践,得以唤醒,得以重塑,去除掉自我与世界对立的二元。我们不需要一个复制现实世界,景观繁殖,充满交易和有用,高速喧嚣的虚拟世界。我们也不需要一个拥挤的充满看似新奇魔幻,其实仍然是现实世界象征脱胎的幻想世界。我们需要另外一个世界,它既在又不在现实世界,处于临界和过渡。它不是现实世界的表征或象征性的投射。荒芜开阔,缓慢稀松,边缘零碎,恍惚游离,人与非人,万物有灵,静默诗意。我们的自我,和这样的数字世界纠缠在一起。人作为数字物种,可以重生。我们不是面对数字世界的沉思者,而是在日常实践/田野的关系语境下发现隐藏的意义。我们在一个新的世界中无能为力,什么都不做,游荡等待。世界溶解在自我之中的本真状态,世界荒凉之中所体验的孤独与存在样态。

丢失的日记,是我们抵达失去的,或者仍未实现的虚拟世界的一种尝试。这样的一个世界里,我们有机会重新探讨空间,边界,声音,主体,生死,劳作,自然,物体等等。就声音而言,个体与所在世界的感知与建构中,声音通常与感知空间,感知外部世界,交流,情感和记忆,私密性,文化性等密切相关,也呈现为声音场景/情境/景观。 数字世界的声响,应该具有全新的特质,呈现为新的声音景观。虚拟世界有自己的声音历史,也就是声音建构历史。虚拟世界的声音,应该是全新的世界,声音不是通过空气的震动,而是可以创造全新的音景soundscape。

2)组织方式

1. 法本手记:整个声音和影像,像是一个有不同章节的虚拟世界声音巫术的法本。如同翻开一本长长的卷轴日记。既沉浸在其中,又比较抽离的,静观我们如何在虚拟世界中生存。

2. 仪式历程:浏览这个法本,相当于经历了一场新的声音萨满仪式,通过声音与世界和自我联结,从而化身为新的数字物种,获得某种在新世界生存和审视的能力。把人在虚拟世界的声音体验,整理幻化和重新想象为某种声响巫术的完整历程。凝视的同时也被包裹。

3) 内容构成

1. 总体数据库:内容本身构成某种虚拟世界相关的特定数据库。数据之间关联,结构和呈现是关键。这些数据,无论声音和影像和文本,都会调用和混合使用。包括过去的历史中的,现在的和未来的,也包括虚拟世界,真实世界,以及文化关联的。

2. 复调叙事: 视觉,声音,文本,各自构成三个独立完整的脚本。在每一幕上,又相互咬合,纵向成为一个完整的局部。声音,视觉和文本之间不存在一一语义对应的关系,相互错开,不同的叙事,增加相互的空间和可能性。

3. 文本内容:主要是第一人称叙述,观察者自问者的言语,半评论半虚构半提问。诗歌化的人类学田野笔记。短小的诗句,甚至词汇。不是字幕,没有画外音。穿插在黑幕以及视觉镜头中间。

4. 声音内容:主要重塑虚拟世界新的仪式化的聆听体验。从数字母体世界和空间中的内部聆听,到进入到外部开放世界大空间的聆听,再到所有生物之间的相互聆听,对物件的倾听,对自身身体的聆听,最后回归数字不朽的死寂聆听。包含虚拟世界的典型声响录音以及现实世界声响采样,以及融合部分音乐创作。里面包含了声音事件,声音物件。基于线上线下田野采样,电子原音和音乐的三层结构,围绕巫术建立的声音体验。真实世界的声音和视觉,扮演了桥接/调用记忆和传统的作用。

5. 视觉内容:主要拆解和呈现既在又不在这个世界的四个维度。包含从声音维度拆解,相关联的虚拟世界典型物件,空间,环境,人物,文字等,也混合了现实世界的真实视觉,最终所融合的产物。影像素材以静态图像,以及基于静态影像的后期动态为主,不采用录像素材。真实世界的声音和视觉,扮演了桥接/调用记忆和传统的作用。

5)风格描述

1. 风景化:整体是对虚拟世界的解构和重组,是对永不死亡的过度繁殖景观的一种抽取。因此具有风景一般的静态抽象冷静感,但也具有风景一般的广阔性和情感。

2. 运动感:充分利用5.1声道所带来的声音的运动感,沉浸感,带动视觉的运动。视觉影像部分,依据不同章节,建立自身不同的运动规则。

3. 仪式感:是建立在荒芜开阔之上的,不是过渡热闹的。

三)视觉部分的创作

1)第一幕 荒野母体: 母体生成/多重天地 (在世界中诞生的仪式): 多重世界。显现闪现,自我与世界在同一个母体生成。

1.点线面数:从几何要素中诞生的世界,渲染。沉默的电流之声。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,空间开启的关键元素。渲染即生成。在渲染之前,世界蛰伏在抽象的几何母体里。我们看到数字世界混沌太初的状态。这些要素就是世界的缝隙,虚拟世界的基本构成/秘密。总在某些时刻向我们显露,让我们看到生成的过程。我们不断瞥见这个世界的真相,母体构成的基本面。

2.天地生成:生成多重世界,空间。多样性。在几何的抽象闪现之中,画面逐步稳定拉开,天地自然开始呈现。沙漠,陆地,地面,山麓,海洋,天空,云彩,光线。世界以不规则的单片几何形状,大片的单色构成,薄薄的一层,辗转腾挪,相互架构,演化成不同但似曾熟悉的空间。多个空间在平面之中展开,随时折叠,不再是单一世界。这些自然,不再是稳定单一的。

2)第二幕 裂出自然 : 风景间离/游荡碰撞 (与自然世界相遇的仪式):新的风景。游离的,碰撞的,闲置的,空旷的,真空的,非沉思的。

1. 风景/飞行:人和风景之间关系的重新设定。停在空中。没有人和其他生物,只有空旷,风声。上升下降,滞留空中。人平视风景,俯视风景,仰视风景,极远眺风景,超近观风景。风景以一种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关系,被重新看待。在游荡和飞行中重新发现自然。这不是西方的写实风景,印象派风景,也不是中国山水意境。这是数字建构的新自然景观。它由人直接创造,又自由审视,它挪用现实世界,又无意中再造现实。它构建了一种混合的新自然性,在人造物和非人造物之间,在他者和非他者之间,在生成和完成之间,在清晰和混沌之间,在抽象和具象之间,在神圣和俗性之间,在现实和梦境之间,在历史和未来之间。它有自身的新诗意,在与不在的诗意。 我们重新面对自然,理解自然,和自然形成新的关系。这种混合的新的自然性,指向新的意义,新的感受,新的象征性,新的空间性。我们不再简单崇拜自然,征服自然,或者与自然合一。我们自由的创造它,陌生它,靠近它,又离开它。总是在飞行中,看到,相遇。

2. 游荡/卡顿:我们在数字世界游荡和碰撞。有时候在无尽的空里不知所终。有时候在无尽的碰撞里卡住或者掉落。数字世界无边无际,但有边界。在世界的最远处,最深处,是真空,空的屏幕/材质,空的天空/海底/星空,不同颜色和质感的空,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层隔膜。各种各样的虚空,以图片或者动态小录像的形态。人就悬置在空的某处,不知所终。我们以身体和世界碰撞,以身体测试世界。碰撞各种边界,闯过看的见看不见的,世界的阻力。被建筑挡住,被边界挡住,卡住,停顿。静止。固执的重复碰壁。或者又不受任何阻力穿过。穿过大地,穿过建筑,穿过自然,穿过透明之物,穿过时间和广阔。

3)第三幕:捕食他者: 环顾聆听/模仿转化 (与他者交往的仪式):灵魂穿梭。人与非人,物与非物,模仿转化,创造与交换,相互凝视,经验与倾听,自然与本性。人处于中间状态。模仿保持同一和差异。

1. 环顾与聆听:在抽象和具象之间,意味着没有距离,没有对象,也就没有边界。动物,植物,人类,万物,山川河流,神灵。重新看,重新听。看物体,看他人,看自己,以各种视角,正面侧面反面,高处低处平行处,各种方式,远离身体的任意视角。无所谓凝视,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。听见生命,听到世界的反馈。在万物的内部。让物走向自身。相互凝视,经验与倾听。

2. 模仿与转化:人和动物相互进出取代各自的身体。万物有灵。人可以化为各种形式,非人类之人的降生,人和动物和其他物相互进出,取代各自的身体。模仿是一种存在方式,无法成为谁,也无法完全转化。在模仿之中,万物转化。相似又保持差异。灵魂穿梭。人与非人,物与非物,模仿转化,创造与交换。你通过模仿成为一颗植物,但你又并不完全是一颗植物,这种相似又有差异,保持了相互的沟通以及各自的边界。身体就是传输的介质,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其他之物。没有两分的执念。

4)第三幕:废墟时间。荒废静止/雾气不朽 (与时间相处的仪式):没有终结的存在。荒芜但永不消失。回到一个混沌的世界。一个重新模糊,彻底抽象的世界。生命陷入一种过渡和重生之前的状态。

1. 静止悬浮:停止劳作。停止舞蹈。战斗。社交。朝拜。交易。停止这一切。看着发呆的avatar,让时间就这样流逝。看着无人的岛屿。不动。

2. 雾气不朽:没有死亡。只有不断重生。永不腐烂/停滞,景观的不朽。废弃。雾气笼罩。迷雾中的抽象物件,抽象的世界。天空的尽头。

四)声音部分的创作

一个四幕的祭祀音乐。有自身的整体性。仪式化的,有宗教性的,有神秘性的,声响化有新鲜度的。音乐的有效使用,帮助声响变得沉浸和情绪化。

1) 第一幕 荒野母体:在母体的黑暗中,像是在梦中展开,闪现里见到世界。然后世界逐步打开,见到荒野。对数字母体空间的内部聆听。

1. 情绪上:母体的空间,黑暗,未知。瞥见世界隐秘的。
2. 声响上:用声音劈开世界,测量空间,理解空间。世界在沉默之中诞生。燃烧的声音,喊叫的声音,高中低频率分野。瞥见世界的隐秘,也召唤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。
3. 结构上:是一个大场域的东西。长音扩展空间广度深度。还有声响类似黑暗中的闪电,从各个角落发出,测量空间,用声音进入世界。

2)第二幕 裂出自然:接触自然,自我和世界的新关系。非客体,非沉思,也非融合的。而是相互间离,碰撞游荡,非沉思性。对纠缠的新自然性的聆听。

1.情绪上:不能太沉思化,长音旋律等,要慎重。
2.声响上:不复制自然声响景观。描绘的是时刻纠缠但不断离开的状态,因此有自身的运动性。充分利用多声道,绕来绕去的风声,各处走动的脚步声,四处的碰撞声。
3.结构上:是核心是两条线的相互纠缠和时刻离开的过程。风声是一条主线,压抑黑暗的弦乐是另一条主线。其他采样在上面,不断插入。

3)第三幕 捕食他者:与他人之间自由的组合和交往。对流动的主体性的聆听。

1.情绪上:是自由的,流动的,没有恐惧的,轻盈的。去主体的。
2.声响上:有东西粘稠,破裂,碎片,重组,流动的质感。水声。长笛的轻盈。
3.结构上:主要是复调和声式的多声响面的流动和重组。复调式的,和声的。

4)第四幕 废墟时间:回到天空,面对荒芜,不生不死。对荒芜废弃的聆听。

1. 情绪上:宁静,氛围,但并不是美好。极简的停滞。
2. 声响上:留白,极简。使用不和谐音程的极简钢琴演奏。某些细碎的声响。比如树叶摇动的声音,昆虫窸窣的声音。
3. 结构上:点状的,留白的。稀松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