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“田野”项目 – 作品设定笔记

“田之有野,音以为谋”。

一)目标:凝视的时间感 VS. 相遇的时间感

1. 一种在关系和运动中生成的时间感。在重返日常时间的意向与专注力,对世界的一种捡拾和补遗,在世界,社会和社群中流动的。
2. 行动的记录与超现实的演出如何并置,让超现实的象征场景成为串流中的节点,强调对政治的批判和对生命的考察,反抗系统与结构。作者如何意识到或者描绘出自身所在的生态关系,与观者共享时间上的无缝交换。内容本身是启动流通与联结的驱动力和向量。把行为的时刻放置在环境的日常,生成某种相遇式的时刻。尝试让自身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脱离特定的凝视而进入到历史的串流,以叙事的虚构,捕捉在串流中相遇的时刻。相遇的时间感,指向了某种联结与共享的生成,某种解放的时刻。

二)作品概念:机器聆听,无边田野 – 田@野 (SOUND BEAST / The Room)

1. 问题:在越来越个体化的高度风险社会里,游牧化的个体,如何安身立命?应该如何活?其中,媒介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作用?人正借由媒介生产怎样的新观念和新行为,推动文化的演进? 随着包括公司和国家的组织支持的退化,因此借助媒介展开个体生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。不在把世界当成主体认知中的客体,也不再限制于集体认知所规训的世界规则。普世的价值,不是简单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。同时也没有一个单一视野的世界。差异化的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的复杂构成,是常态。新的网络平台资本主义,是对传统组织形式的取代,提供新的社会规则,平台算法规则还在垄断中,在更可怕的监控中。更大的自由与更大的集权是硬币的两面。权力在更底层编码控制社会规则的生成方式。而大众比以往更加丧失参与和决定的能力。需要像一个数字动物一样活,高度网络化处理资讯以及身边环境,人和物。不断演化形变,即兴决策。或者干脆去掉所有的数字属性,重新回到最原初的生存技能塑造。因此,人应该成为无时无刻的创造动物,而不是整个现代社会所喂食的消费动物。创造动物,也就是巨型的吞吐之物。吞吐资讯,产生巨量的荒野遗迹。数字/数据废墟是新的文明开端。创造是习惯。而不是精英专属。这里的创造,意味着通过媒介开拓新的时间和空间,在时间和空间里,发生新的反应。不是精英式创造。

2. 主张
A)成为一只荒野野兽,即兴的在所有的相遇里谋生。成为一只荒野野兽,通过生产,去创造现实。生产本身就是活着,存在。我们依靠生产,吞吐物,来标记节点。不是为了表达,而是存在,刺探,联结,反馈。这与动物在丛林的生存模式类似。持续的,大体量的创造。让媒介成为人本身。生活在数据里的人,成为可见的人。不在数据里的人,不可见之人。
B)声音媒介本身进入到日常生产工具。因为声音的生产,带来主体的塑造因为声音与权力的高度相关性,声音生产和传播的权利是被高度监控的。直到今天,跟视频媒介类似,声音媒介的民主化,也经历了从自我的表达,到内容的生产,再到社交关系的展开等众多维度。从文化的场景来看,声音进入私密性的日常生活领域,声音本身的公共性强制特征在弱化。直面当下全新声音环境,声音作为一种媒介的可能。
C) 重塑田野录音,聆听体验。机器聆听/数据聆听(田):无尽田野流,随机切换,超日常情境。关键问题是,规则是什么? – 混种身份/流动自我(野):流动表达,崩塌剧场,即兴主体。关键问题是,演出者的角色是什么,他和聆听以及生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
D)“寄声”有丰富的日常场景和个体叙事,对聆听和想象的清晰呈现,清晰的重构,日常生活的炼金术。创造的新体验,集中在高密度的语言和日常声场的激烈交互,相互聆听与对话,寄生缠绕。“声墟”是关于新声音文化场景下,主体塑造的呈现,仪式化过程,田野的游走,未被听到的个体。创造的新体验,集中在废墟般的网络声场世界,不同的个体欲望,主体的建构与崩塌。

3. 概念
A)急剧变化的实时声场(田):机器聆听/数据聆听。如何切换和组织声音? 超日常情境的声场:无尽的田野,随机的切换。现场表演同时被直播。
B)主体身份的虚拟转换(野):混种身份/流动自我。如何形成主体与声音关系? 如何完成大数据量的吞吐,联结,塑造一个野兽现场的能力。 错误的机器主体:不要演。放弃主体。机器聆听,即为表演。表演如机器。 转变的聆听方式:聆听本身成为声场,聆听塑造主体。我听故我在。直播整个聆听。聆听之后的互动和应对变化,媒介作用的重新定义。

4. 原则
A)重新定义田野:你所在的就是田野,田野不管你在不在。田野不需采集。不需要呈现。田野不是对象,不是素材。田野就是所有。四格为田。网络为田。野,田之所在。网络为田,野之所在。田野就是诗意。
B)重新定义聆听者:聆听者就是偷窥者。去主体的,流动的中介。机器和人,都是聆听者。主体的流动,人与机器的合一。聆听就是偷窥。
C)重新定义聆听:机器和人的交互,聆听的相互作用。基于生产的聆听。而不是消费的聆听。多线程聆听。跳跃聆听。混合聆听。反复聆听。在现场又不在现场的聆听。对人与机器混合体的聆听。机器和人的混合体。对数据的聆听。无主体的聆听,基于声响本体的聆听,而不是主体意识主宰的聆听。
D)重新定义表演:一切都是表演的,一切也都不是表演的。表演是瞬时的。人们在麦克风前的表演,是即兴的,随意的,流动的,随时消失的。在线不在线的表演。On &Off。表演是打开的。表演是去中心的。表演是不需要素材的。表演是设定相遇的时间。表演没有预演,表演是发生。
E)重新定义田野与表演:表演正在成为田野。田野正在成为表演。
F)重新定义人的介入方式:人不是表演的中心,人的作用,不是表演。人是表演中的一部分。

三)现场设置:机械人偶与无边界的田野

1. 黑幕剧场: 演出位置在场地中央。位置不在演出长桌。光源来自机械矩阵中的手机屏幕发亮。
2. 机械矩阵:1.5米左右高,五个手机依靠话筒支架构成的近圆形矩阵。矩阵不远处,有一只支架上的视频直播手机。手机背面有直播的二维码。手机的音频连线下垂,都联到矩阵中央的母体。矩阵中间,有一张高40厘米的小桌子。盘腿坐在矩阵中间。地面是打印的纸张,可以捡起来随时诵读。
3.人机母体:通过手机,连接进入调音台,调音台aux有硬件效果器,最后进入HEAT。有一只麦克风插在调音台上,声音可以被实时采样,实时重放和播放。播放来自手机的在线流媒体音源。同时现场人声。人体作为agent的发声。
4. 机械人偶:表演者佩戴耳麦。表演者脖子上挂着线材。线材一端直接落在调音台上。可触摸发声。全场站立。在最中间站立。游动。

四)音源构成

1. 在线音频: 模仿动物叫:SAME; 日常环境事件录音:SAME耳朵去远行 + 声音博物馆; ASMR:斗鱼,b站; 日记本心情录音:SAME秘密树洞; 啊啊啊啊啊啊啊:SAME;游戏虚拟世界声响:B站。王者荣耀。末日生存。我的世界。生化危机。
2. 音频处理:原声声音的EQ调节,以及效果器,多轨混音形成的soundscape为主;或者是对在线音频现场调变所形成的drone长音等
3. 现场人声:即兴的口语:以为梦,以为田野。环境的敲击:一切可敲击之物。田野。肢体的敲击:跺脚,拍掌。诵读的文本:事先撰写好的文本,现场的诵读。

五)表演原则

1. 即兴:强化实时直播特点。即兴的行动。自我与外界的反馈。链接,吞吐。声音的野兽如何生成。演出实时得到评论。评论成为演出。衍生的一切不重要的才是重要的。
2. 聆听:对0,1,0,1的数字解码的诵读;随机朗读所有的弹幕和评论文字。
3. 交互:站立游荡的机械人偶:无主体的主体。被线材拴在人机母体上。与环境的互动:敲击万物。与机械的互动:对铁杆以及屏幕的肢体接触。面对直播手机的对话,对屏幕的迷恋。迅速的触摸屏幕,转换多个声音来源,混乱的。机械人偶与声音母体之间的关系